你會看到朋友的自拍照瞬間變成動畫主角,彷彿走進宮崎駿的世界。
「這是什麼神奇濾鏡?」
其實它背後,是OpenAI 最近推出的 ChatGPT-4o 模型。
這個AI不只會寫字、對話,還能把圖片變成動畫風格的藝術作品。
不過,這場AI創作潮的背後,也慢慢浮出許多關於「著作權」與「創作倫理」的爭議。
▌圖像生成怎麼運作的?
很多人好奇:「AI到底怎麼畫圖的?」
以 DALL·E 系統為例,它能根據一句話,像「一隻穿著太空衣的貓」,就畫出一張全新的畫面。
過程有點像你描述畫面給藝術家聽,他照你的描述作畫,只是這次畫筆交給了機器。
這中間會先把文字轉成系統能理解的詞元(token),再從一張充滿雜訊的圖像開始,一層一層「擦掉」雜訊,逐步生成圖像。
這也是為什麼即使輸入同一句話,每次生成出來的圖,結果都不太一樣。
▌那所謂的「吉卜力風格照片」是怎麼做的?
這其實是另一種技術,叫做圖像風格轉換。
你提供一張照片,跟AI說「我想要吉卜力風」,它就會分析照片的構圖與內容,再抓出「吉卜力風格」的特色,像筆觸、色調、氛圍,重新繪製一張融合你照片內容與吉卜力風的圖像。
想像成你把照片送進一台「藝術濾鏡機」,按下轉換鍵後,就穿上了動畫風的外衣。
這種處理方式,還能保持一系列圖像的風格一致,讓創作者有更多延伸應用的可能。
▌AI用別人的作品來訓練,會不會侵權?
這是目前最常被討論的問題之一。
支持合理使用的人認為:「AI是在學習,不是抄襲。」
他們主張:AI是先理解,再創造,而且生成的圖像是全新內容,也沒直接搶走原創者的市場。
但反對的聲音也不小。
他們擔心:「你沒有經過授權,就拿我的作品去訓練商業模型,這樣真的合理嗎?」
再加上AI生成的作品,有時甚至能模仿得讓人分不清真假,這樣就可能影響到原作的市場價值。
最近《紐約時報》告OpenAI,因為OpenAI用了他們的文章訓練模型,讓用戶只打一段簡單提示語,就能生成出一篇幾乎和原作雷同的文章。
這不只可能讓用戶誤會該文章是經過紐約時報編輯過的,也可能讓用戶不想再訂閱紐約時報了。
▌我用AI做創作,會不會踩線?
這要看你怎麼用。
像是你用AI幫自己畫出宮崎駿角色——例如自己版的龍貓、霍爾、無臉男。這其實就像是你自己動手畫出這些角色一樣,從著作權的角度來看,這可能會構成「重製」或「改作」,要特別小心。
但如果你只是把自己的照片,轉成「吉卜力風格」,那就沒那麼敏感。因為著作權法保護的是「具體表達」(例如角色設計),而不是整體風格。單純模仿風格,大多不構成侵權。
可是一旦你拿別人的照片或創作去轉換,那就可能出問題了。
「這張照片不是我拍的,可以轉嗎?」
「這圖裡有別人臉,我可以用來玩風格轉換嗎?」
這些情況都可能涉及對原圖的改作,甚至肖像權爭議——如果你沒經過對方同意,還公開上傳,風險可不小。
▌藝術家怎麼看這波潮流?
不少創作者對AI創作其實感到不安。
「我們畫十年,AI模仿十秒就能做出類似作品,這合理嗎?」
宮崎駿也曾說過:「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。」
而全球已經有上萬名藝術家連署,反對AI公司未經同意拿他們的作品訓練模型,因為這很可能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計。
▌對一般使用者來說,AI創作是種新的解放
我們也不能忽略另一面:AI讓許多原本沒機會創作的人,有了表達的可能。
你不會畫畫,但可以靠AI畫出你腦海中的夢境。
你不會設計角色,但可以用AI生成動畫版的全家福照片,當作生日禮物、社群大頭貼。
對很多人來說,這是第一次,能用自己的方式,親近藝術。
▌我們該怎麼看待這件事?
這不是單純的「AI好棒」或「AI都在侵權」的二分法。
問題的核心,可能在於——
我們是否能在創意自由與尊重原創之間,找到一條不傷人的路?也許很難。
法律這條路,藝術家恐怕難以獲得相應的補償。
但我相信科技本身會為藝術家打開另一扇窗,提供前所未有的創作工具。
你有玩過AI風格轉換嗎?
你怎麼看這波AI創作潮的著作權與道德爭議?